甘肃省循证医学重点实验室组织机构

1.项目管理办公室

  项目与协调办公室是学院综合办事机构,在院长的领导下管理学院的行政和科研等各项事务。工作宗旨是当好学院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学院决策提供服务,全心全意为全院师生服务。学院办公室的基本职责是综合处理学院党政工作的日常事务,做好信息沟通、信访接待、综合统计、对外联络、重要活动组织、综合管理服务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包括并不止于:大型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协调;日常事务工作的协调;人际关系关系的协调等。

 

办公室负责人——康迎英

  康迎英,国际指南报告规范RIGHT工作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GRADE方法学,以及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制作。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制订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9版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18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等10余部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指南。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合作项目10余项。参编专著《GRADE在系统评价和实践指南中的应用》《中西医临床路径研究与评价》《中医药循证评价工作手册》。

 

2.临床数据与方法中心

  临床数据与方法中心通过对临床数据进行标准化、结构化地表达和存储,开放各种标准的、符合法律规范和安全要求的数据访问服务,为医院的各类数据应用提供统一的、完整的数据视图,实现辅助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差错、提高临床科研实力和降低医疗成本等主要目标。包括通过应用需求设立信息模型;提供可定制的多元化检索应用,并针对检索结果提供基础的统计方法;提供原始病历和临床数据中心中的结构化病历数据项的统一视图,方便用户对照使用等用途。

 

中心负责人——孟文勃

  孟文勃,外科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特需外科主任。现任甘肃省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甘肃省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学组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胆道与肿瘤学会青年委员。在美国留学期间被美国授予阿肯色州亲善大使称号,2011年获得科技部恩德思医学科学杰出青年医师奖,多次被评为甘肃省普外专业优秀医生,兰大一院青年人才,兰大一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主持并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组部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厅行业计划,兰州大学中央高校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部恩德斯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两项。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一部,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发表文章总影响因子26.063分。

 

3.数据合成与评价中心

  当今数据信息发达,错综复杂,需要依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进行相应的采集、处理与合成,而合成的数据质量同样也高低不等,故为了保证研究的整体质量,需要对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质量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主要是评估分析方法的研究设计、实施过程中能否遵循科学标准,如何对混杂和偏倚进行控制,使其结果真实、可靠的一种方法。而为了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必须考虑其内容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故报告质量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可以缩小实际研究结果与发表结果之间的偏倚,可以通过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来提高报告质量。

 

中心负责人——马彬

  马彬,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学习GRADE和证据综合方法。目前担任GRADE工作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等1个国际、6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学会委员。获兰州大学隆基教学新秀奖,主讲《循证医学》慕课课程获首批甘肃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证据综合分析与评价相关SCI论文30余篇。主要从事循证医学方法学研究,在国内开创循证基础研究新方向,包括基础医学领域数据挖掘、证据综合分析、成果的临床转化与评价等研究。主编中国第一部循证基础研究专著,参编《循证医学》类及其他类教材共10余部。以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甘肃省医学科技特等各1项。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处评议人,《中国循证心血管杂志》杂志编委,国内外等多本杂志审稿人。

 

4.数据挖掘与可视化中心

  数据挖掘指的是从数据库内大量数据中,寻找具有潜在价值、且属于未知状态信息的过程,能够为决策过程提供参考。而数据可视化则是数据视觉表现形式的一种技术,其具备三个基本的特性:区域维持、表示的专一性、特征平滑度。可视化数据挖掘用数据或知识可视化技术从大的数据集中发现隐含的和有用的知识,使其成为一个吸引人的有效的工具,用来对数据的属性、模式、簇和孤立点进行综合分析。

 

中心负责人——田金徽

  田金徽,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兰州大学医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获第九届甘肃青年科技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和兰州大学隆基教学新秀奖。担任1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学会委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抗癌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各1项。同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兰州大学教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诊断试验系统评价/Meta分析指导手册》、《网状Meta分析方法与实践》和《循证医学证据检索与评估》,副主编《循证中医药学》和《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参编《循证医学》类教材8部、《医学信息检索》类教材7部和其他教材专著4部。

 

5.卫生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

  数据管理是将在临床试验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及时填写、准确录入、计算机辅助人工审核校对、疑问问答校正,数据盲态下审核与锁定等全过程。数据管理以及时、有效的方式为支持新药批准上市提供与预期结束一致、精确、正确的临床试验数据,以便对此数据按预先制定的统计分析计划进行。获取数据之后,及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尽量建立全面的数据,运用大数据的方式,依据相应的数据类型以及研究目的进行相应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中心负责人——卫健委老师(待定

 

6.指南与标准数据研究中心

  临床实践指南是针对临床问题,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在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利弊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为患者提供最佳医疗服务的推荐意见。指南制订需遵守的原则:①推荐意见应基于现有证据的系统评价;②由多学科权威专家及主要利益相关人群代表参与(公众和患者的参与有利于指南的推广、实施);③考虑患者的主要亚群以及患者偏好;④制作过程透明、清晰,将偏倚、利益冲突最小化;⑤提供干预措施与结局指标之间关联的解释,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需分级;⑥有更新计划。本中心将针对指南和标准相关内容产生一系列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决策。

中心负责人——陈耀龙

  陈耀龙,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主任,GRADE中国中心主任,亚洲指南协会(GIN)主席,国际指南报告规范RIGHT工作组主席,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循证决策方法工作组专家国际指南注册平台的联合创建人。《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成员,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CDC、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加拿大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基金30余项。参与指导、评审和制订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100余部。在国内外同行评审期刊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

 

7.卫生政策中心

  卫生政策是对健康相关领域的某种价值的调整和分配,此中心更加注重的是知证卫生决策,它是一种旨在确保基于可及的最佳研究证据进行决策的方法。其特点是将系统、透明地获取和评价证据的方法贯穿到知证决策的全过程。知证卫生决策不仅仅是简单地指导决策者获取证据,同时还对如何评价和使用证据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中心负责人——李秀霞

  李秀霞,医学博士,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循证卫生决策与管理。曾参与国家卫计委农村基层适宜卫生技术评估课题、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第三方评估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的13篇研究论文中,7篇被SCI期刊收录,6篇被CSCD期刊收录;会议论文10余篇,分别被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Cochrane Colloquium”、全球卫生系统大会录用。作为副主编编写了《网状Meta分析方法与实践》一书。

 

8.中医药健康数据研究中心

  中医药现代化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化、二是科学化、三是国际化。标准化是指按照现有全球统一标准、或具有被国际接受可能性的标准量化中医药领域中一切物化和非物化指标,包括药物原材料的生产和制作、中药成药的生产、中医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等。科学化是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理论或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国际化则主要是指中医药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标志。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难点是中医药临床研究尚缺乏国际认可并可掌握的诊断最佳证据及可推广的疗效最佳证据。而我们将应用而生,为之解决问题。

中心负责人——陈耀龙

  陈耀龙,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主任,GRADE中国中心主任,亚洲指南协会(GIN)主席,国际指南报告规范RIGHT工作组主席,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循证决策方法工作组专家国际指南注册平台的联合创建人。《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成员,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CDC、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加拿大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基金30余项。参与指导、评审和制订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100余部。在国内外同行评审期刊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