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循证医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甘肃省循证医学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初开始筹建,2013年10月25日,甘肃省科技厅《关于2013年度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的通知》(甘科计﹝2013﹞20号),“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批正式开始建设。2015年12月正式验收通过。2021年4月再次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2023年12月优化重组。

实验室人员

甘肃省循证医学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6人,管理人员3人。设有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1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四川大学孙鑫教授担任主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魏均民社长兼总编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执行院长商洪才教授担任副主任。

实验室研究方向:

实验室将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类,围绕循证评价和指南标准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出新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中医药循证评价的创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遴选、评价与推荐、医学指南和标准相关方法学体系和关键技术研究。

实验室组建基础:

优化重组的实验室由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教研室,中西医结合教研室,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研究所、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循证评价与指南研究创新单元,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联合组建。

实验室研究基础:

甘肃省循证医学实验室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层面设置研究基地并持续资助的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循证评价与指南研究创新单元),是全球唯一一个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该领域的合作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本实验室目前的学术成果和行业影响力得到医学院校和医院的高度认可支持。同时与包括哈佛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日内瓦大学等在内的多个国际高校建立了合作协议。

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 10 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 400 万元。近 3 年发表论文400 余篇,影响因子超过 10 分的有 68 篇,影响因子超过 50 分的有16 篇。近三年出版专著教材 10 余部。曾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1 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项,甘肃省医学科技特等奖 1项,甘肃青年科技奖 1 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项。设置开放基金 10 余项。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和指南 100 余部,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指南等。实验室牵头创建了国际指南注册平台,牵头研发了国际指南报告规范及其扩展版,以及基于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的指南和共识评级体系,以上三项研究均填补了国际该领域的空白。

实验室重点任务: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重点任务聚焦科技问题,凝练提出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研究方向,并阐明具体的理论方法、技术路线等。

中医药循证评价的创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采用循证的方法对传统和现代中医药临床研究和证据进行评价,主要基于GRADE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

常见病和多发病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遴选、评价与推荐。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卫生技术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医学指南的注册制度和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基于PREPARE研究,探索指南注册对其质量和应用的影响机制。

医学指南的结构化报告体系研究。主要基于RIGHT国际报告规范,进行扩展版的研发,以及指南报告对指南评价和实施的影响机制。

医学指南的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基于STAR进行核心评价指标的遴选和验证,以及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加速评价方法的创新。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加速循证评价和指南研究。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有非常大的潜力能够加速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评价。本实验室将引入AI在整个评价环节和研究环节。

实验室发展规划

实验室将建设致力于评价和转化当前最佳研究证据的多学科创新基地,在此基础上,探索快速循证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构建中国医学指南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和完善国际医学指南注册制度和国际医学指南报告体系,努力建成面向国内外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实验室,成为全球循证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高地;我国循证指南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我省重大疾病高质量临床证据评价的中心。大力提升我省医学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的水平,为保障人民健康,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贡献。